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陶思炎作首场讲座
2012年12月12日,应校文化艺术中心、传媒与艺术学院之邀,我国著名民俗学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东南大学陶思炎教授做客我校“文化大讲堂”,释读民俗文化遗产。我校各学院160多位学生和传媒与艺术学院部分教师聆听了陶思炎教授精彩的演讲。党委常委、副校长颜晓红教授主持了报告会。
颜晓红副校长为“文化大讲堂”的开讲致辞,他首先简要介绍了陶思炎教授的简历和研究成果,指出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认识民俗文化,可以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
陶思炎教授从民俗文化遗产的内涵、符号以及民俗文化遗产符号的误读与解码等方面为我校师生作了深刻的解读。尤其在民俗文化遗产符号的误读方面,从潮流性的错误、文艺作品的误导、民间知识的淡忘、对外来文化的无知、旅游与商业活动造成的错乱等方面进行分类阐述,并从食品符号、婚仪符号、岁时符号、建筑符号、信仰符号等方面分析民俗文化遗产符号解码,所选用事例详实有趣、生动活泼。
传媒艺术学院院长王平教授在致辞中称,文化凸显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文化更彰显着一所高校的实力。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需要进一步发扬与光大。陶思炎教授有关民俗文化遗产的释读丰富了学生对于中华文明和民族文化的认知,拓展了我们的文化视野,将有助于学生的成才成长。
据悉,此次为“文化大讲堂”第一讲,校文化艺术中心、传媒与艺术学院将陆续邀请文化大家来校演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主讲嘉宾简介:陶思炎,文学博士,东南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文科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主要研究方向:民俗学、民俗艺术学、文化遗产研究等。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鱼文化》(1990,北京)、《祈禳:求福•除殃》(1993,香港)、《风俗探幽》(1995,南京)、《中国纸马》(1996,台北)等。先后多次赴日、韩、台、港等地讲学和研究,曾获日本学术振兴会长期项目,在日本东北大学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合作研究。1993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青年德艺双馨会员”称号,2001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工作者”称号。
校文化艺术中心、传媒与艺术学院
20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