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外国语学院在会议室举办了系列学术讲座,外国语学院院长王玉括教授、副院长李炯英教授,副院长赵建红教授以及各系部的老师参加了学术报告会。
赵建红教授做了题为《构建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全球性生态意识》的讲座。他从即全球化的定义、后殖民研究、生态批评、环境研究以及后殖民研究与生态批评的对话五个方面详细探讨了生态批评理论在全球化时代的应用与发展,呼吁生态文学研究的全球化视野以及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接着介绍了主要生态研究学者的学术观点,包括David Leiweili,Edward Said,Lawrence Buell,Cheryll Glotfelty,Rachel Carson,Ramachandra Guha。
胡碧媛博士的报告分为三个部分:生态批评定义与相关概念;生态批评理论的历史与发展;生态批评代表人物与相关著述。她认为生态批评的理论困境利用生态学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从生态整体主义的立场出发,整合自然、科学、文学、美学、神学、伦理学、哲学、政治学等学科,并且借鉴了多种批评策略,如文化批评、后殖民理论、女性主义、解构主义等等,其中环境是联系各个学科的交点,是所有学科关注的中心。生态批评的这一特征虽然充分显示其视角的开放性,但是从某种程度而言受到理论体系空场的质疑。
王玉括教授的讲座关注“外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困境与出路”。我国英语教学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整顿恢复,大致上是从1978 年到80 年代中期;第二个阶段的教学改革以探索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为其主要内容,同时在大纲制订和执行、教材建设、教法试验、测试评估等方面都有所建树;第三个阶段从2000 年延续到目前,主要特征是狠抓本科教学质量,进行精品课和精品教材建设,对于前一时期的教学改革进行反思,为英语专业的学科重新定位,从而对于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细致的要求。外语类院校已朝着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目标在发展,大多数理工科院校也在朝着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而努力,重点综合性大学及师范类院校培养的是“研究型”英语人才,而大多数省属院校都选择了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
报告会结束后,现场的老师分别就生态文学研究和外语专业教学改革进行提问,三位教授从不同角度耐心细致地作答。
外国语学院
2012-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