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7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黄瑞英副教授在教2-311做了题为“孔子的‘仁’与苏格拉底的‘德性’——源于‘文明轴心期’的中西伦理观奠基与分野”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是我校70周年校庆科技学术活动月系列学术活动之一。
黄瑞英副教授首先为大家解读了“文明轴心期”的概念。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其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她继而指出,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就伦理思想的奠基而言,中国春秋时代孔子的“仁”和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德性”,分别启迪了中华民族和希腊人的道德自觉意识。“仁”是以血缘亲情为基础,苏格拉底的“德性”观则认为只有理性知识才是导致善的行为的根本原因,所谓“美德即知识”。“仁”的道德基础是“情理”——以存在于“情”之中的“理”作为从事各种行为的理由根据和基本原则,“合情”即“合理”、“心安”即“理得”,代表了儒家思潮发展的主流方向,并且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格拉底将道德理性建立在认知理性基础之上,其道德理性精神亦长期在西方伦理学传统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如在希腊哲学认同的“四主德”中,“智慧”总是统辖着“勇敢”、“节制”、“正义”,在儒家伦理肯定的“四主德”中,“智”却总是从属于“仁”、“义”、“礼”。
本场讲座加深了同学们对于中西方哲学的理解,激发了同学们进一步探究中西文化的兴趣,深受学生的欢迎。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2-5-21